
异质同构艺术作品,异质同构艺术作品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异质同构艺术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异质同构艺术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名词解释,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 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余音不绝”,我们不难从现实中感受这种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存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内容?
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实是变相的政治戏论),各家各派,挖尽心思去展示“美是主观的?客观的?主客统一的?还是其他什么的?”等等问题,如果没有真正的理论导航,恐怕会走上“越讨论越糊涂”的道路。
庆幸的是,李泽厚、朱光潜率先以马克思手稿的理论(如“人化自然”、“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去***“美的本质”,揭示其根源,尽管这种应用在当时还很粗疏、简陋,但又毕竟把这场“轰轰烈烈”的讨论在最后尾声中引向“正轨”,给这场讨论暂时划上句号。
理论的发展,要靠密集的生长点。马克思哲学(由手稿而引发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整过哲学体系)无疑地,带给美学理论的生长点是最多的,也是最密集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导航、培育,今天的中国美学理论决不会显得如此的活跃、繁荣。 历史的偶然,往往又是历史之必然。
50年代末朱光潜将黑格尔的美学巨著翻译出版了(尽管仅是第一卷,第二、三卷70年代末才译出),其宗旨正好与马克思美学(“人化自然”说,“对象化”思维方式等等)接轨(马克思曾自称是黑格尔***呢),辽阔的美学领域,仿佛走向“异质同构”。
1950年3月10日,黄药眠在《文艺报》第1卷第12期发表了《论美与艺术》,不仅进一步对朱光潜有所批判,而且正面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
黄药眠认为,美是客观上存在的,在我个人的意见,美就是典范、美就是在同一种类中既具有个性而又有普遍的代表性、典范性的东西。
具体说,美在当时历史的具体条件之下,各自根据其阶级立场、民族传统、从生活实践中去看出来的一个系列的客观事物的典型性。
如何评价“濠梁之辩”?
你是怎么知道鱼儿在水中很快乐的 我是在桥上看到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所以知道它很快乐 鱼儿在水中跳来跳去就很快乐吗 也可能是水中氧气不足鱼儿呼吸困难所以跳来跳去
鱼之乐之辩,辩论的是人能否知道鱼是否快乐,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文学问题。文学上,我们可以用拟人的方法,借动物来说人。
那么,哲学上是否可以,我理解是可以的,人通过动物的活动来观察它的心中是否快乐,比如一只狗,他见到主人回来时就摇尾巴,可以判断它是快乐的,它来欢迎你,如果是一个陌生人来,它就汪汪乱叫,可以判断它不欢迎陌生人来它家。
此辩看似无辩之辩,但在我看来反映了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辩嬴一场辩论不惜从各个方面找论据。
同时也反应了当时乃至此后数百年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而不惜一切努力去达到目的。也正是这一场场的辩论,辩出了中国文化思想大繁荣的百家争鸣的百花齐放的“***”时代。庄子、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兵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等,让中华文明走向灿烂辉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异质同构艺术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异质同构艺术作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8607.html发布于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