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作品对比,艺术作品对***析论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艺术作品对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艺术作品对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周作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有什么异同?
先说同。
一是内容上有真情实感,不虚无,写的就是生活中发生的事物以及对事物的感慨。朱曾写过《执***大***记》,周也写过《三月十八日》。二是在表现形式上自然清新,不矫揉造作,不拿腔捏调,不无病***。
再说异。
从内容上说,朱的散文善于写内心世界。不管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亲朋好友的感情,还是写景抒情,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时常处于被感染的过程中。周的散文则善于写日常生活。那些生活中常常不被人注意的事物,周却独具只眼,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他观察的细腻。
从语言上说,朱的散文语言是高度提纯的,相当隽永,特别是他的写景的散文,可以说通篇都是诗——形式是散文的,意境是诗的。而周的散文语言是朴实——朴实得近乎平淡。欣赏他的散文,就像听一个老人在那里絮语但不是絮叨,其中渗透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世态炎凉。
三曹诗歌风格异同的比较?
“三曹”,即历史上的汉魏之交的曹操及其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曹氏父子三个因诗文上的成就,开当时一代之风气,故有“建安三曹”之说(另有“建安七子”)。明人张溥将“三曹”的诗文辑评为《三曹》集。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艺术作品对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艺术作品对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64232.html发布于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