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家艺术作品,土家艺术作品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土家艺术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土家艺术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土家族的“打溜子”有哪些艺术特色?
土家族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咚咚、唢呐、竹号、牛角、木叶等。咚咚是土家族妇女、儿童喜爱的单簧吹管乐器,流行于龙山、保靖两县。竹制,约13厘米长,开3孔或4孔,直吹,音色柔和悦耳。流传的曲调有“巴列咚”、“慢巴列咚”、“咚咚”、“那帕克”、“呆嘟里”、“乃哟乃”等8首。乐曲短小,旋律流畅。土家族的器乐合奏曲牌丰富,风格独特,有如下几种形式:
打溜子
流行于湘西各县。常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4件乐器演奏。曲牌有百馀个,如:《八哥洗澡》、《喜鹊闹梅》、《锦鸡拍翅》、《风吹牡丹》、《猛虎下山》等。乐曲内容多为描绘动物形像以及表现劳动生活情景。乐曲的结构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及多段式等4种,以二段式为多见。乐曲由“头子”和“溜子”两部分组成。“头子”是曲牌的主题部分,溜子为各曲通用。通常先演奏头子两遍,然后接溜子,后者比前者速度稍快。演奏特点主要在于两副钹的多种打击技巧上,有闷、亮、侧、跳等不同打法,速度很快,2拍子和3拍子结合紧密,典型节奏是疏和密有致,流畅活泼。
五支家伙
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马锣、大锣、头钹、二钹5件乐器演奏,用于婚嫁、节庆,曲牌有《将军令》、《安庆》等。
花锣鼓
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鼓、锣、钹组成。各地使用的乐器和名称略有差异。“花锣鼓”不用唢呐,曲牌有80多种。乐曲由头子、中段和尾巴组成。“北乡锣鼓”,有大小唢呐,使用乐器较多,曲目丰富,常组成套曲演奏。唢呐的曲调多来自民歌。
丝弦锣鼓
流行于鄂西建始县,在花锣鼓的基础上加入京胡、板胡、二胡、月琴等弦乐器,已流传240多年,由唢呐吹南戏(即汉剧)唱腔而逐渐形成。曲牌与南戏相同。
土家族乐器有打溜子,五支家伙,花锣鼓,丝弦锣鼓。
1、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
2、五支家伙
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马锣、大锣、头钹、二钹5件乐器演奏,用于婚嫁、节庆,曲牌有《将军令》、《安庆》等。
3、花锣鼓
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鼓、锣、钹组成。“花锣鼓”不用唢呐,曲牌有80多种。“北乡锣鼓”,有大小唢呐,使用乐器较多,曲目丰富,常组成套曲演奏。唢呐的曲调多来自民歌。
4、流行于鄂西建始县,在花锣鼓的基础上加入京胡、板胡、二胡、月琴等弦乐器,已流传240多年,由唢呐吹南戏(即汉剧)唱腔而逐渐形成。
扩展资料:
土家族音乐的类型:
与水有关的土家文化?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水龙节是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水龙节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人们遇上天旱,就编织草龙向上天求雨,这叫玩水龙,后来这一活动逐渐成为当地土家族群众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康的主要祭祀活动。村民众舞龙祭祀山神,拜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土家艺术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土家艺术作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60839.html发布于 20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