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民间艺术展览,湖南民间艺术展览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湖南民间艺术展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湖南民间艺术展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像相声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什么?
河南坠子,2006年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 皖北 的曲艺道情、莺歌柳、 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 坠胡 ),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 简板 ,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 。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 坠琴 ,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一、昆曲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二、川剧
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湘剧
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木偶戏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剧的详细介绍?
湘剧,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湘南东部17个县市[2],江西与湖南毗邻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县,广东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当时民间习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一度被称为“长沙湘剧”。
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6月10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公布,湘剧上榜。
湖南花鼓戏的由来?
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源自于湖南益阳,后发展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花鼓戏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
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著名演员有廖春山、王佑生、张树生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湖南民间艺术展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湖南民间艺术展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60564.html发布于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