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一辈的生活艺术作品,老一辈的生活艺术作品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一辈的生活艺术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老一辈的生活艺术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潍坊91岁老人木版画10年还原四大名著:不想这么好的手艺没人传承。你怎么看这件事?
准确的说,杨洛书老人是潍坊杨家埠年画“同顺德画店”第14代传人。从事木版年画刻版50余年,擅长刻大门神。杨家埠作为木版年画之乡,擅长绘图、刻版的手艺人众多,并非像他说的“好手艺无人传承”。
首先,杨洛书老人的两个儿子杨福江和杨福涛,目前从事木版年画事业,而且孙子杨英伟也是一位年轻的杨家埠年画艺术传人。也许,他后代的刻版手艺并不像他一样擅长,但同顺德画店却一代代传承下去,随着时间、阅历的增长,手艺也会纯熟起来。
其次,潍坊杨家埠是木版年画之乡,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入选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年画的发展不是只靠某一个人就能传承下去的,是众多杨家埠木版年画手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据我所知,目前在潍坊传承下来的画店众多,永和兴、西和兴、万盛店等都有传承至今。除这些老字号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创建的青云山年画馆张殿英、张运祥父子一直坚持在潍坊传统木版年画的复兴上,作出了很多成绩,并受到王树村、薄松年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肯定。
总之,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来看,好的手艺是一直存在的,而且一代比一代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希望传统的木版年画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不断发扬光大。
是啊,现在好多手艺都失传了,因为科技发达,如果靠手艺吃饭是养不活家人的,所以大多数都改行了。慢慢的越不需要了,如果不是国家大力扶持非遗,估计失传会更多。也有的是老一辈父母会,年轻一代就不会了,年轻人没耐心不想吃苦所以不想学,就是自家手艺挣再多钱也不学的年轻人。之前看过一新闻,自家做松花蛋的,一年挣不少钱。年轻的儿子上完大学上班了就是不学自家的松花蛋,说是挣再多钱也不学。有的手艺人也没有在乎自己的手艺,就去世的,就失传了
我们在此前就关注过不少像杨洛书老人这样的传承人,这些传承人的都有着相同的烦恼,就是对于自己专注热爱了一辈子的这门技艺的传承问题。杨洛书老人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杨洛书老人的木板年画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兴起于明代,繁荣于清代。作为第19代传人,杨洛书老人出身于年画世家,7岁开始接触年画至今,可以说杨洛书老人一辈子都投入到了年画事业中,他不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如今他的子女和孙辈也都跟着老人一起从事这项事业,但是能达到像杨洛书老人这样高超技艺的,目前还是少有。
我们都知道年画最适合在春节期间张贴,老百姓很喜欢将一些代表吉祥寓意的年画张贴在门上、灶上、窗户上,杨洛书老人的年画不仅色彩鲜艳、构图饱满,还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独具特色。除了一些适合在过年期间张贴的年画,杨洛书老人还根据中国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设计了很多作品。
其实就现在来看,城市中张贴年画的家庭还是少数,甚至手写春联都不多见,很多人在家门口粘贴的大多都是各大企业赠送的印刷式的春联,相比于这些精美的年画,趣味性艺术性就少了很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样的传统技艺更应该得到宣传与保护,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多的看到这样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认识到我们祖辈的高超技艺,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朋友关注这些传统艺术。
山东潍坊91岁杨洛书老人,花费了10年时间,用木版画还原了四大名著。五谷丰登,衣锦还乡等祝福,都在他一辈子的作品中。如今,他哭着说,真的不想这么好的手艺没有人传承。
像以木版画等为代表,这些老艺术手艺,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的艺术结晶,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受到国家保护的文化。
但是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这些老一辈留下的艺术,都不感兴趣,他们只喜欢流行的、有个性的;有的只有埋头苦学在数理化等课本里,因为他们要考大学,要干自己的事挣大钱,社会已经形成了这种风气,只有学习好才是唯一的出路。呼吁国家加强此类文化的宣传,将这些艺术瑰宝引入学校课堂或者大学专业中,使孩子们从小建立起兴趣,或者作为他们未来的事业进行培养,那样也是这些艺术繁荣起来的保障。
纯手工码字,图来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喜欢请关注,欢迎指正!有空来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一辈的生活艺术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一辈的生活艺术作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57502.html发布于 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