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艺术交流与融合中,民族艺术交流与融合中的问题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族艺术交流与融合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民族艺术交流与融合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西音乐的交融?
作为中国历史上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第二个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长期的战乱分裂,促使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
北方、西北的各少数民族内迁后,普遍开始主动向汉族文化学习,被先进的汉族文化同化,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也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以在碰撞中融合,而这之中由以音乐文化的融合最为夺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交流频繁的物质基础在于汉朝时俗乐兴起而导致的西域乐器大量东传,这些东传的乐器不久引发了中原俗乐的创作风潮,也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各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传入了大量的西域各国的乐曲舞蹈艺术,来源于天竺和龟兹等地的乐曲舞蹈,不论是在共同还是在民间都受到了巨大的追捧。传统的中国乐舞,吸收了域外乐舞的不同艺术风格,焕发出灿烂的艺术光彩,为隋唐音乐舞蹈的繁盛创造了条件。
大量域外流行音乐的传入和外族音乐大家的内迁是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音乐文化大融合的直接原因,这些流行音乐和音乐大家进入中原,不久带动了外族音乐的流行,也对本土音乐进行了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域外乐舞的传入,大量的外来乐曲在中原盛行。这些乐曲悦耳动听,许多旋律和节奏富于特色,颇受广大汉族人民的喜爱,因而得到较多的应用。
有明确名称的乐曲在如前所述的《隋书·音乐志》史料中有记载西凉乐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闻佛曲》;龟兹乐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
在大量的歌舞、乐器相继涌入的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多杰出的外族音乐家也一并来到中原,加之西域各国战乱频繁,一度形成了西域音乐家“东移”的热潮。
大音乐家郑译对各族音乐文化的融合贡献巨大,由于早年曾随着音乐大家苏抵婆学习,郑译深刻地理解音乐文化融合的意义,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音乐改革正是因为郑译的努力而得以顺利进行。
南北朝文化交融的显著特征?
(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
(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
(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5)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
1.文化艺术成就多样,各具特色
东晋的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集书法之大成,被后世誉为“书圣”;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2.科技成就突出
如圆周率的计算、《齐民要术》、《水经注》等。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至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也都打上了佛教影响的烙印。
4.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的民族,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5.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不同,外来佛教在南北的差距等。(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族艺术交流与融合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族艺术交流与融合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54647.html发布于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