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里的文化艺术作品,博物馆里的文化艺术作品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博物馆里的文化艺术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博物馆里的文化艺术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卢浮宫有多少作品?
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
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了。
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
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除了故宫胶带,还有哪些有趣的博物馆文创?
【文藏来答】女生最喜欢一些精致可爱得小玩意儿,更何况赋予深刻含义和故事背景的博物馆文创?艺术小编其实觉得,这博物馆文创简直就是响应了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的理念,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是受众者!逛博物馆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和洗礼,还可以给朋友们带点文艺气息,又精美小巧的礼物,博物馆简直太有创意(头脑)了~
说到文创,故宫院长单霁翔是出了名的会为自家周边打广告,并且成绩颇有成效。什么故宫胶带、故宫丝巾、故宫帆布包,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但今天除了故宫,越来越备受关注的大英博物馆也入驻某宝旗舰店,引来不少粉丝。小编不多作介绍,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大英博物馆 “纸莎草文献”橡皮擦
看完图片是不是已经爱不释手了呢?做手账的小伙伴可真是幸福极了,要是我可能会不舍得用呀!
博物馆文创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文化传递,自从台北故宫推出的康熙手书***品“朕知道了”纸胶带一炮而红后,各种风格的博物馆文创陆续诞生并大获好评。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就有坠马髻颈枕、龙纹手绢、密奏圣旨明信片、夜光运动手环、微型宝物迷你小书房等热门文创品,近年来还有许多网友挖掘出翠玉***伞、剑形制冰器、国宝好玩艺公仔、肉形石耳机防尘塞等好玩的文创品,大有成为网红的潜力。
翠玉***伞
翠玉***是台北故宫人气宝物,以它为主题的商品一直高居销售榜首,其中炎夏午后或者大雷雨时必备的“翠玉***伞”,半绿、半白,晴雨两用,出门在外可是最吸睛的商品。
肉形石防尘塞
台北故宫里的“肉形石”原是一块自然生成的玛瑙,因生成过程中受到杂质影响,呈现不同的颜色层次,经过工匠雕琢,外观看起来就像一块软Q肥嫩的东坡肉,肉皮、肥肉及瘦肉层层分明,连皮上的毛孔也一应俱全,色泽纹理更是几可乱真,是清朝时期的宫廷珍玩。这样一个看上去垂涎欲滴的石头,当然也被各位设计师拿来当作文创品的热门主题,同款防尘塞就是时下最热门的一款。
剑形制冰器
剑形制冰器的型态取自春秋战国时期战士使用的青铜剑,而它的灵感来源则是因为“冰器”谐音“兵器”。目前出的新一代剑形制冰器,设计上新增防滴漏、不沾手、好抽拔的结构,辅以冰山立座。这些巧思不但让制冰更便利,也能让吃货们在享用冰棒的过程中,脑补一段古代侠士从冰山拔取宝剑的桥段,让炎炎夏日更添乐趣!
0.文创指的是博物馆把文物的元素、甚至是展览主题的元素提炼出来,形成工艺设计,最终应用到产品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类商品不但有一定的实用性,还有更多的纪念意义,即所谓的“把博物馆带回家”。
1.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博物馆最佳的文创产品是苏州博物馆的文征明衡山杯
无论是杯底印章“衡山”的设计,还是用青瓷来表达传统意趣,以及杯盖用竹子材质来造成混搭的效果,都很适合表现文征明的气质。其中杯盖上还有文征明的墨迹镌刻以及生卒年月,一些硬性的信息也介绍得很到位,在设计上要比众多博物馆出品的马克杯要高明。
2.故宫的好产品一直层出不穷,各种胶带、纸扇、文件夹之类的都美轮美奂。我最喜欢的则是下面这个具有实用性的文创
祥云瑞鹤艺术纸,目前流行的送礼文化,需要在包装上讲究一下,而故宫这几种艺术纸则是提取了故宫建筑和器物中的一些传统吉祥纹样。这类纹样不但设计美观,而且寓意非常吉利,送人包装的话,我觉得甚至要比日本的风吕敷更雅致。此外,不做商品包装的话,用作装饰也是非常漂亮。
3.国家博物馆在文创脑洞上也是不同凡响,下面这套本子很有特色
感谢头条君邀请来回答问题哦~说说自己的观点。故宫的文创是作的很好的,除了胶带也不乏很多有意思的产品。像是耳机、奉旨旅行的行理挂牌等等。除了故宫很多的文化和文博机构也都有自己的文化创意产品与衍生品。下面说几个看到过比较有意思的。
1、 中国美术馆里面一套齐白石爷爷三鱼图衍生而来的茶席。这个这套茶席用纯棉麻布,手工缝制,三条小鱼栩栩如生。如果家里有绿植再配上古风的茶器和茶具,借着春风喝上一壶好茶,一定能让您神轻气爽。
2、国家博物馆里有一套[_a***_]汉代击鼓说唱俑作成的音箱。忙了一天,从公司回到家中,音乐的舒缓可以扫去一天的疲惫,这款说唱俑音箱更是巧妙的将历史的一幕带入现代的家居生活,以快乐的古典意味拂去心中的灰螨。
3、苏博不但得益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口碑,更借着建筑大师贝聿铭把一座深处江南一隅的博物馆,作的风升水起。苏州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是当年从虎丘塔里挖出来的莲花秘色瓷碗。苏博的博物馆商店剑走偏峰,就开发了款莲花碗形状的曲奇。借着江南的绿茶文化和风靡东方的抹茶味道,把文化带到每个亲近博物馆人的身边。网上就有网友这么评价:“迷幻的博物馆,迷幻的曲奇,迷之好吃。”
以上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文化创意产品。借由日常的生活小物,将文化融入生活的点滴当中。不管是口腹之欲,还是视觉之美,或者又是文化之趣,不得不说,文创是让古老文化说话的一件重要事儿。
有人说只要进了博物馆的作品就是艺术品,你怎么看?
不进博物馆的就不是艺术品吗?无稽之谈,地下有好多没有进博物馆都是***的吗?民藏有多少,极品认可吗?能认识吗?那是知识眼力的问题,难道就千金小姐漂亮,农村就没有金凤凰吗?。
这个回答严格说是错误的~
博物馆顾名思义是收藏和保护“博物”的,这个最为“广博”的概念说明,博物馆是包罗万象的,大致可分为: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从体量内涵又可分为综合性博物馆,专业性或单项博物馆,又因为其影响和收藏内容,可分为国家一、二、***博物馆。另外大量的民办博物馆,等等。
国际上还有四大世界博物馆,分别在英国,俄罗斯,法国,美国。我国的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是以收藏中国文物为居多,所以不是世界级的博物馆。
一
上述问题有对的方面是看到了博物馆的藏品一般意味着档次分量较高,有着比较突出的文化历史含量,因此很多博物馆藏品达到了艺术品的级别,甚至超越了艺术品的层次。
二
上述答案的谬误之一,是把博物馆藏品与艺术品画了等号。一般来说,博物馆藏品的珍贵程度毋庸置疑,但毕竟不是以艺术品的标准来分类的。他的稀有性、代表性和广博性是博物馆藏品的标准,另外还要符合该做博物馆的定位。
但并非所有博物馆的藏品都称得上是艺术品:
- 自然博物馆中收藏的土壤,矿石,生物标本等等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而只是自然形态的一种。
- 历史文化博物馆中展示的古人生活遗迹,如车辙、地面甚至生活用品等等,也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只是一种生活遗迹。
-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说明上述不能称之为艺术。
另外,上述博物馆在入选藏品时,不把“艺术品”作为唯一甚至最重要的标准,也说明此问题。
三
题目给出的答案尽管谬误,但是仍然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因为,它看到了博物馆藏品与艺术品之间的几个共性~
以上答案,非标准答案,只是个人理解。对否?欢迎交流,碰撞。
世界上有哪些体量不大但十分有趣的装置艺术作品?
同时满足“体量不大”又“十分有趣”两个条件的装置作品,
我脑海里立马跳出的是一张50瑞士法郎的纸币。
它的反面印着一个“达达头像”。
这是瑞士艺术家苏菲·陶博-阿普(Sophie Taeuber-Arp, 1889-1943)1918年制作的木雕,现存于瑞士苏黎世美术馆。来看看原作。
苏菲1889年出生于瑞士达沃斯,她是“达达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瑞士央行发行的50面额的瑞士法郎钞票,正面印的是苏菲头像,反面是她制作的一件木雕“达达头像”。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将艺术家印上钞票,1994-2014版瑞士法郎就是这么一套“艺术范”十足的钞票。
中学毕业后,苏菲先后在瑞士圣高尔、德国慕尼黑和汉堡学习刺绣、编织、细木工等装饰艺术。1914年,苏菲移居瑞士苏黎世,次年遇到了法国青年艺术家让·阿普(Jean Arp),他们相识相知、坠入爱河,并于1921年步入婚姻殿堂,共同谱写了一段艺术佳话。
1914年一战爆发,欧洲战火连连、民不聊生。1916年起,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经常出入苏黎世“伏尔泰酒吧”(Cabaret Voltaire)。他们畅聊艺术、关心时事,认为“破坏就是创造”,主张反传统、反美学的作品和形式,表达他们对当时主流艺术观的不满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主义运动”便从这里兴起。
阿普和苏菲经常参加“达达组织”的活动,在“达达”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做出很多风格简洁、色彩斑斓抽象的编织品、拼贴画、浮雕及木雕作品。苏菲在1918年至1920年间做了一系列“达达风格”木雕头像,现存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这件很可能是这一系列作品中的第一件,也是最抽象的一件。磨打成类似圆锥体的头像总体呈黑色,正面点缀一些几何图形,纯粹、和谐、匀称。这是现存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达达头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博物馆里的文化艺术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博物馆里的文化艺术作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52442.html发布于 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