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展览导言事例,艺术展览导言事例怎么写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艺术展览导言事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艺术展览导言事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导言要怎么写?
写导言时,需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可以使用引言、问句、故事或引出问题等方式,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时概括主要内容,为后续文章展开做铺垫。导言应简明扼要,语言生动,力求精炼。
卷首语的格式怎么写?
卷首语只不过是“写在卷首的话”而已。
写卷首语不必拘泥于某种现成的所谓格式,只要是能够阐明意义,或是表达想法即可。可以是对杂志的总结,也可以是杂志的来龙去脉或是应某某之邀的缘由,甚至是个人的感悟或心灵的思索。但是要注意,一得贴近受众,不能脱离杂志宗旨。二得有亮点,因为这是开卷第一篇文章,要让人能读得下去,要么有意境,要么有趣味。卷首语的英文导言是: preamble 文章或杂志扉页的文章。 形式有散文、篇幅短小的故事或几句话。 卷首语:可以增添人性的关怀,每日更新20字左右,一段产业感言或者流行车评,题材内容涉及广泛。 《读者》的“经典卷首语”始于 1985 年第 1 期。本刊的老读者可能记得,那 一年的“卷首语”基本上是主编写的“本期导读”。1986 年,编辑部发现, 读者对“卷首语”的希求已在导读之上。于是编辑部决定,将“卷首语”的 版面让给名家和名篇。从此,《读者》的“卷首语”逐步演化为一个知名的 栏目。
在编辑看来,每期的“卷首语”应是钻石之于珠宝;在读者看来,“卷 首语”则是精华之于精品。
文人间相互戏谑逗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讲一个呗?
说一个脑残追星粉杜甫跟他的偶像李白的趣事。
在公元744年的时候,32岁的杜甫和43岁的李白相遇,彼时的李白已经名扬天下,而杜甫还只是诗坛崭露头角的新人,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而且在诗坛上的辈分领先杜甫一个时代。
在杜甫与李白相遇之前,杜甫早就听闻熟读过李白很多的诗句,当时一见到***,杜甫对李白那种崇敬之情,简直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一个在诗坛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声誉的人会有一种别人没有的轻松和潇洒,这种洒脱在李白身上是无法用言语形容,他神***飞扬,在李白面前的杜甫最能感受到,他变得更加崇敬李白。
可以说杜甫在见过礼拜***之后变身李白的超级脑残粉,为偶像李白谢了很多诗句,已知的诗篇有:
《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饮中八仙歌》
《冬日有怀李白》
我来讲一个吧,虽不不太算是戏谑逗趣,也是很有意思的,是我在读两本书时突然发现的,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也算是小惊喜。
一、起源于一篇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先读的是线装经典《朱自清散文经典》,第一篇文章就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录的是和俞伯平1923年8月的一晚一起乘坐着“七板子”同游秦淮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文字淡雅清新易懂,文章的后部分用了大量笔墨记述了花船上的歌妓过来兜揽生意自己拒绝后的不好意思又略带歉意的思想斗争,还戏说了自己和俞平伯在对待这一类事情上的不同反应和性格,相信俞平伯看见也会觉得很有趣。
过了一段时间,又读了线装经典《最美的散文》,里面又有俞平伯的一篇文章,题目也叫做《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本来对朱自清的那篇文章已经淡忘了,总感觉题目很熟悉,于是又重新翻书,才发现其中小秘密。俞平伯因为是古典文学研究家,熟谙古典小说诗词,具有深厚的顾问造诣,使他的文章更添了几分韵味与风***,但是现代人读起来某些地方文字还是显得过于繁琐,也掺杂进了很多极富哲理性的描写。
后来看了文章介绍,查了相关资料,才知道俞平伯和朱自清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青年,因此,游历完秦淮河以后,两人约定各自写一篇同题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4年1月25日,两篇文章发表在《东方杂志》上,两文文风迥异,但都是很精彩的散文。
二、关于朱自清和俞平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江苏扬州人,现代作家、学者。其散文文笔清新,风格淡雅,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先河。著名的散文有《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朱自清的散文特别优美,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他的散文辞藻平实而不失优雅,描写清新而韵味悠长,叙述随意而文意却丝丝入扣,行文流畅却极具内涵。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俞平伯的散文属周作人的“美文”一派。《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情景交融,景色朦胧,是他散文的代表作。他的散文以独抒性灵见长。用笔细腻、意境朦胧而灵动、闲适而伤感,语言运用透出古代文学的深厚传统的影响,被周作人誉为“近来的第三派新散文的代表”。但有时描写太过繁杂、用力太过。
俞平伯比朱自清小两岁,却比他早一年考上北京大学,二人同校不同系。1922年,二人和叶圣陶等人创办了《诗》月刊创刊。1923年8月,两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同游秦淮河,并在同题文章中印证了彼此的存在,可以说秦淮河见证了朱、俞二人的友谊。
95年后,2018年两人的孙辈朱小涛和俞昌实故地重游,也算是一段佳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艺术展览导言事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艺术展览导言事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43690.html发布于 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