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佛文化艺术交流,中国佛教文化艺术联合会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佛文化艺术交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国佛文化艺术交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唐朝时有哪些人和事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唐朝时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人和亊主要有:
1、文成公主入藏,帶去茶叶、药材、绸缎、书籍、谷物与蔬菜***等,并向吐蕃人传授先进的农业与手工业技术,为唐朝与吐蕃的和睦作了重大贡献。
2、公元629年,玄奘西行取经,经中亚各国,进入印度,历时10余年,行程5万里,一路宣讲佛学,传播汉唐文化,并帶回梵文佛经657部。
3、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还将建筑、雕塑、绘画、医学等技艺传播到日本。
4、公元750年,造纸术传入中亚。
中国古代经学玄学佛学和理学是如何相继出现融会贯通的?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
佛学的强盛在唐朝,是唐朝的国信。、“理学”在“宋学”中的大宗地位。
佛道两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灭佛”运动,其中外来的和尚与本土文化的不兼容,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佛道两家从最开始的水火不容到后来的互补,又洽洽证明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包容与同化功能;说白了,现在中国流行的佛教,已经和“原汁原味”的佛教相差甚远了。
在中国大陆以及港台和东亚流行的禅宗,就是印度佛教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保留了佛教的“硬核”,又增加了中国文化特色。
佛教的禅宗主张“见性成佛”,而并非一定要“出家”或者长期苦行曾似的修行才能脱离苦海;换言之,禅宗是主张“悟”的;只有“开悟”,才能“识自本心,见之本心”而成佛。
说白了,能够成佛的并非释迦牟尼一个人的专利,你“开悟”了,你有就是“佛”。
而道教的经典《道德经》,也是也靠“悟”的;什么是“道”?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无中生有”就是“道”。而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道教的这个观点是非常类似的。
另外,佛教与道教都主张亲近大自然;著名的佛教寺庙,道教对道观无一例外不是修建在崇山峻岭苍松翠柏之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进入新千年以后,随着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日益加快,人们重新向往一种“慢生活”,重新寻找佛教以及道教的真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太阳和月亮的关系,阳阴互补关系。
入世与出世的关示,对立统一关系。
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关系,儒家是人文主义,制度众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道家是规律主义,侧重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
儒家是***学,道家是辩证法。
这样的比较很多,很多,各人自已去领悟比较好。
印度的和尚在中国好念经。中国的道教只能隐身终南山。中国人跪拜了几百年外国宗教,还没跪够,已经脚软站不起来了。中国人已经不拜自己的祖宗拜外国阿三的神仙了,太可怜,太自卑,中国已经世界排行第二了,还不相信自己,非要相信印度。
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魏晋玄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
两汉时期,经学尤其是以公羊传为代表的今文经学独尊,汉武帝时被列入官方意识形态作为朝廷入仕干禄之门;而步入东汉,虽今古文逐渐弥合趋同,但由于光武帝刘秀本身便以谶纬立国天人、阴阳、符应等观念大盛,而流于荒诞,深受;
在士人集团中,经历了党锢之祸,使本已开始陷入虚矫的东汉气节更为凋敝噤声。至汉末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然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逐渐流行,喜好讨论有无、本末等玄理,论辨深具理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佛文化艺术交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佛文化艺术交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41048.html发布于 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