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艺术交流史,中西艺术交流现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西方艺术交流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中西方艺术交流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外艺术作品简单介绍?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 《向日葵》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最后的晚餐》
中西美术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绘画是世界的绘画艺术的两大体系,都属于具象绘画艺术。但西方注重的是写实,中方更多的是注重是写意。中西方绘画的本质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主张的写意画线条表现为方圆粗细、曲直动静,体现了线条自身的力度和美感。同时,中国画重写意、重意境,对线条的表现是感性的。在宣纸上,线条可抑扬顿挫,亦可轻慢缓急,仿佛能看到线条孕育的生命律动。
而西方绘画重写实,较形似,是客观的,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早期西方绘画的线条主要是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的写实方向发展。印象派之后,线条逐渐成为画家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有力手段。抽象派的发展,将西方绘画中的线从传统线条表现中分离出来,更多地表现线条本身的节奏、律动。
中外文化对中国美术影响?
中外文化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是思维方式的作用。
中西方艺术的本质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而决定的,中西方绘画差别的产生来源自不同的对待自然的方式。山水的表达是中国绘画长久以来的主题,让欣赏者通过画作进入自然,从而带来身心的愉快。而西方传统绘画中人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大多表达真实客观的自然世界,让欣赏者用感官在画外去感受自然。不同的绘画方式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道德情怀,审美意识,技法与艺术观念训练都是为了拥有良好的思维方式,让知识结构得以完善。如果形式化的东西过多,过多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缺少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可怕的。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神话的艺术成就?
西方国家最早的神话艺术成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前8世纪。当时是是古希腊的“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主要文学艺术成就是:神话,史诗。
中国的神话艺术成就可以追溯到我国上古时期。传统文化反映了早期华夏儿女淳朴的思想以及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一般通过以神仙为主人公,又以妖魔鬼怪、佛与菩萨等角色为著称;它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通常的表现为变化、神力、奇闻异事、战争、爱情等。并且包含各种寓意,神话故事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主要经过写书与口耳相传等方式进行传播于人民。
唐朝时期中日有哪些主要的文化交流?
在公元前后,大和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只有口头语言。后来经过汉文字的传播,公元5世纪后,汉字开始在日本列岛上正式使用。
隋唐时期,伴随着大量的使团、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其成员大多文化素养较高,对文化的理解度和吸收度较好,对于汉文字的学习也更深入。由此日本[_a***_]有识之士便着眼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在消化汉字的基础上借用汉字的读音来标记其语言; 借用汉字的训读音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西方艺术交流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西方艺术交流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36029.html发布于 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