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后艺术作品欣赏***,70后艺术作品欣赏***大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70后艺术作品欣赏视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70后艺术作品欣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70后最难忘的评书有哪几个?
个人喜好:
袁阔成先生——《封神演义》
单田芳先生——《童林传》
田连元先生——《杨家将》
刘兰芳先生——《岳飞传》
连丽如先生——《三国演义》
还有连先生干儿子玥波老师每周继续说着的《剑侠图》更是此刻心头好。
大部分70后小时侯家里没有电视,只有一台大个子的收音机。每天等着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或者听每日一歌,或者听广播剧,当然,我最喜欢听的是评书。
现在还有印象的有单田芳讲的《隋唐演义》、袁阔成讲的《三国演义》、刘兰芳讲的《杨家将》。
后来有了黑白电视,省台每晚新闻联播前播放半小时评书,终于见到了说书人的真面目。除了前面的三位,记得还有田连茹、田连元。
80年代中期,电视剧逐渐发展起来,加上体育、科普、文艺等日益丰富的节目形式,评书惭渐退出电视,回归广播,还出过录音带、光盘等,现在更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听。
有时车载广播里播放评书,听得入迷,甚至希望慢点到目的地。70后老阿姨还是很怀恋评书的。
一到中午一群人围在一个小小的收音机旁边,听评书《岳飞传》《童林传》《封神演义》《杨家将》,是70年代的人所独有的快乐记忆。当时一些有条件的公社家家户户安装的有小喇叭,一到中午整个村子都是安静的,到了最后一句,且听下回分解时,大家恋恋不舍等着第二天中午的到来。
记得那时候家里有一个小半导体,兄弟几个每天都守在收音机旁边等着听《岳飞传》、《杨家将》、《童林传》等经典评书,那时候真的很专心的听,张嘴都能背上几句顺口的段子,现在想起来还是意犹未尽。
我是72年生人。小时候特喜欢听评书,可以说我对文学的爱好启蒙于评书。我喜欢的第一部评书是刘兰芳老师播讲的《岳飞传》,那年我七岁,因听这部书,非缠着母亲给我买书看。我母亲是小学老师,在我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启蒙我的幼儿教育,现在不大记得请当初有多少字不认得,或查了字典,只记得书买到手我如获至宝,翻来覆去看,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我觉得也因此影响了我的性格行成以及对文学的偏好。
单田芳老师的嗓音独特,开始你会觉得如此沙哑,很怕他喘不过气,可一旦听进去了,就会拔不出来,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他播讲的《白眉大侠》《三侠五义》《童林传》如今想来,还犹如耳边。
现在很遗憾的一件事是小时候错过了听袁阔成老师播讲的《三国演义》,人家说少不看三国老不看水浒,我觉得不是不想看,而是那时候的智力水平看不懂三国的精髓,看不懂就少了兴趣。袁阔成老师播讲《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对我的影响很大,至今我还喜欢谍战剧,喜欢战争年代斗智斗勇的故事。
田连元老师播讲的《瓦岗寨》,简直把程咬金、秦琼等艺术形象塑造的极其丰满形象,我能记起来的还有一部《施公案》,现在想来是不是我喜欢侦破剧的原因,也是可能。
这几位艺术家伴随着我的成长,在70年代,文艺和文学尚匮乏的年代,他们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艺术文学启蒙是不可估量的,感谢这些老艺术家,向他们致敬!
你还记得多少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印象深刻的连环画?
记得童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看小人书连环画,尤其是《白毛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以及《红色娘子军》1*白毛女中讲了喜儿的形象,黄世仁为了欲想霸占喜儿,喜儿只好在外面流浪生活,时间长了头发也变白了的深动场面。2*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经受敌人的严酷烤打,同鸠山交朋友也始终未交出密电的故事。3*智取威虎山讲了杨子荣足智多谋,雄纠纠,气昂昂活捉了南霸天。4*红色娘子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妇女从军,[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怨仇深]。七十年代到至今,四十多年过去了,那些连环画的故事深动有趣,还在我的脑海里刻上了童年的记忆,还是久久不能忘。
印象最深的是沈尧伊创作的《地球的红飘带》。
这套连环画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陆续创作和出版的。那几年连环画已经不景气了,出版的也少了。当时人民美术出版社能投资创作这样一部长篇作品,全仗姜维朴先生的大力支持。沈先生也不负众望,使这部作品成为连环画里程碑式的杰作。
这部作品在当时没有给出版社带来经济利润,但在业内的影响非常突出,接连获得数枚大奖,并获得当年全国美展连环画唯一金奖,此后至今再无连环画金奖出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70后艺术作品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70后艺术作品欣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32062.html发布于 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