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之谦行书艺术作品,赵之谦行书艺术作品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赵之谦行书艺术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赵之谦行书艺术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赵之谦的书法具有哪些特征?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冷君,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他在书法方面,初学颜真卿,后转学北碑。他大量捜集有关金石文字的资料,考证、著录,同时也是其学书的范本。
赵氏的真书兼取诸多北魏墓志的体势、笔法,不专取一种,而从其书风考察,以北魏诸多形体方正、用笔方劲舒展的风格类型为其取法的主要对象。故其真书体态方整而多姿,点画多动势,婀娜舒展。用笔在起笔处强调其落笔形态,横画直落成形,再转而平铺至收笔处向右下方侧按,成一斜面回收;直画则在起笔处自左向右下方侧势落笔成形,再转而翻毫平铺直下,至收笔处向右下方侧按上提;其他笔画,如勾则平出,戈画平转再向上直挑,撇、捺之脚部强化其方侧形态等等,形成其贯穿全局的定法,而且以此笔法作篆、隶。
其篆书自邓石如一系发展而来,取法秦刻石与汉碑额、瓦当等,但其笔势之圆转流畅,字形之委婉动感远胜于邓氏,尤其突出的一点即表现在其横画起止两端和直画的起端的真书笔法,只是篆书没有撇、捺形态,而其直画的下端仍保留相类于邓氏篆书那般的驻笔出锋形态。
而其隶书取法汉隶以《封龙山颂》成分为多,兼有《石门颂》的意味,这是就其结体与势态而言的。其纵横笔法则以真书为基本,不一样者在撇画的收笔回勾、长横的波形以及勾赵的平出、戈画的出锋收笔处成磔形。因此,有时他所作真书隶意较多者与所作隶书真法较多者置于一处,看起来既可定为隶又可定为真,笔势、笔法及气息均十分接近。
赵之谦印章真品特征?
赵之谦印章的真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品赵之谦印章的制作精细,印章的图案线条清晰,雕刻工艺精良,没有模糊或粗糙的地方。
其次,真品印章的材质高质量,通常***用上等的宝玉石或高档的象牙材料制成,具有独特的质感和光泽。
再者,真品赵之谦印章的印文字迹规范,书法流畅自然,字体端庄工整,没有错别字或纹理混乱的情况。
最后,真品印章的印文内容具有时代特点和艺术个性,与赵之谦先生的创作风格相符。
“燮”与“咸”二字之间的距离真者较少,伪者成多。“成”字左边一长撇,真者收笔处方而不减狭,伪者收笔处略星尖形而稍细。
“长”字第一笔转折处真者带圆味,伪者则作方形,其中的“也”,第三直的起笔与上面的横画距离极近,几乎相连,而伪者则距离较大。据上述儿点,可判定石身作六面方的为伪印无疑。
赵之谦魏碑代表作?
赵之谦的魏碑楷书册《杂录项峻徐整书》是赵氏的代表作。其书风刚柔相济,体态婀娜舒展。可以看到北碑体斜画紧结、左低左高、上紧下松、点画方峻的特点。其过人处是用毛笔写出,而非描画。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实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
赵之谦用用毛笔之柔化刀刻之刚,化掉了板滞之气,增强了书写性,堪称一代大家。他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结字强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风格个性鲜明,大气磅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赵之谦行书艺术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赵之谦行书艺术作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29755.html发布于 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