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粤剧艺术交流-广东粤剧学校***

本文目录一览:
经典地方剧——粤剧,粤剧的特点有哪些
1、粤剧艺术特点: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2、粤剧属于南方民间的传统节目。在南粤认可度较高。特点总结如下: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同时保留了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粤剧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
3、粤剧的特点是: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轴,同时还保留了南、木血、龙肉、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新编剧目中也有大型交响乐伴奏。
粤剧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明末清初,由弋阳腔、昆山腔、梆子、徽调、汉调等演变而来的 到清光绪年间才出现“粤剧”这个名词 早期粤剧的艺术特点与汉剧、京剧、祁剧等相近。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时期,由于广厦先民来自各地,所以粤剧的发展也先后有弋阳腔、昆曲、徽 剧、秦腔等,受其长短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既有传统戏曲文化,又具有丰富的岭南文化特色。
多年。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明嘉靖开始,出现弋阳腔、昆腔。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
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是华南流传最广、观众最多的地方剧种,以它来代表广东省称之为粤剧,是实至名归的。粤剧在3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一些特色。
粤剧的特点是什么呢?
1、粤剧的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
2、粤剧的特点是: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轴,同时还保留了南、木血、龙肉、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新编剧目中也有大型交响乐伴奏。
3、粤剧属于南方民间的传统节目。在南粤认可度较高。特点总结如下: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同时保留了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粤剧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
4、粤剧的特点是: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轴,同时还保留了南、木血、龙肉、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新编剧目中也有大型交响乐伴奏。粤剧是流传于广东,广西,闽南等地的地方戏,又叫做大戏或广东大戏。
粤剧的行当分类和基础知识
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粤剧早期曾有过未、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等“十大行当”。
粤剧表演工艺的基本类别是唱、做、念、打。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
粤剧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丑十大行当,粤剧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的角色行当愿为生、旦、净、末、丑、外、小、夫、贴、杂,共计10大行。“省港大班”时精简成“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的角色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省港大班”时期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的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2892.html发布于 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