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文化艺术交流学会,青岛文化艺术交流学会***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青岛文化艺术交流学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青岛文化艺术交流学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青岛艺术学校是什么级别的学校?
青岛艺术学校(Qing Dao Art School)是青岛市唯一的一所教育局直属的国办综合性艺术中等专业学校。2008年青岛市教育局对部分学校进行布局调整,青岛女子中等职业学校、青岛十三中学并入艺校。青岛艺术学校分丹东路和大连路两个校区。
少儿艺术培训的意义及前景?
少儿培训是为了给少年儿童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丰富自我,同时也是为了磨砺孩子持之以恒的耐力,因为培养一个兴趣爱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坚持,,现在家长都注重孩子艺术特长爱好的培养,因此少儿艺术培训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青岛茂腔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样的特色?
戏曲艺术是中国最具有特色的舞台表演形式,这种形式广泛流传在全国各个地区,由于各个地区的文化不同,所以也形成了不同的曲艺腔调形式。青岛的茂腔就是流传胶东半岛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也是最能展现山东地区特点的剧种,有着“胶东之花”的赞誉,贴近青岛文化的大众生活的小戏。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胶州茂腔概述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小戏,传说因有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周姑调”,它最初是民间哼唱的小调,又有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演唱得名“肘鼓子”。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茂腔大约在清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因其上下句结尾处“噢嗬罕”三字耍腔,形成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
青岛地区的胶州茂腔是山东茂腔的典型代表,茂腔原名肘子鼓、肘股子,始为城乡民间流传的口语化、唱腔简单的剧种。因发展过程中有旦角唱腔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即“打冒”而得名,一般是用来表现妇女的哀怨以及社会***道德。
历史溯源
茂腔的起源可以认为是来自于明、清的民间小调,并带有说唱性质,初始为乡间流传的、口语化的、唱腔简单的地方小调。后来,在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的基础上,吸收花鼓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剧目,逐步形成为“肘鼓子”声腔系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岛文化艺术交流学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青岛文化艺术交流学会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25066.html发布于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