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脸谱的中外艺术交流,脸谱中国传统艺术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脸谱的中外艺术交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脸谱的中外艺术交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脸谱起源于哪个省?
答:脸谱的起源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净角脸谱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乐舞节目中就有了“***面歌舞”,这***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
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贵州省星义地区布依族村民喜爱的古老地方戏,仍有戴艺术面具演出的习惯,这可算是脸谱历史中的活化石。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艺术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
梁实秋脸谱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梁实秋的《脸谱》探讨了人脸的千差万别,认为每张人脸就像戏剧中的“整脸”、“碎脸”等类型,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者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生动描绘了各种不同的脸孔,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多彩。
在主题上,强调人脸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在艺术上,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字充满生动感和感染力,体现了梁实秋独特的写作风格。
每张脸谱都代表哪种心情?
1、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多为正面角色。例如关公等。
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4、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如:徐延昭。
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
6、金色代表神仙高人,如二郎神。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王彦章。
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脸谱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始终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脸谱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特性的认识,只有在观看戏曲演出过程中,结合服装和表演才能充分理解、认识。脸谱与服装的配合构成了舞台上净、丑角人物的外观,再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就形成了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唤起观众的心理共鸣。
眼睛、面部是情绪、心理的窗户,因此脸谱是观众的视觉中心,脸谱对唤起观众审美心理的美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五颜六色,变幻无穷,内涵丰富,就连许多西方艺术大师都觉得中国戏曲脸谱“奇妙极了”。
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脸上的造型艺术,有何历史记载?
脸谱起源于历史上的“代面”。据《旧唐书》记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代面”即“***面歌舞”的出现,这应是脸谱的鼻祖。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公认的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贵州的“傩戏”面具就是脸谱的活化石。随着戏曲的发展,戴面具演出时不利于演员面部表演,艺人们直接用颜料在面部勾画、化妆,就逐渐形成脸谱。
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带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遗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脸谱的中外艺术交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脸谱的中外艺术交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24281.html发布于 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