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河大鼓艺术交流,西河大鼓艺术交流中心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河大鼓艺术交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西河大鼓艺术交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河大鼓老一代艺人?
刘泰清,代表作《五代残唐》、《杨家将》、《呼家将》、《飞龙转》等。
马连登,代表作《刘云打母》、《杨家将》、《闹天宫》、《一盆饭》等。
王书祥,代表作《三国》、《封神榜》、《响马传》、《小黑驴》等。
马增芬,代表作《薛家将》、《江竹筠》、《一分钱一两米》等。
李庆忠,代表作《朱元璋私访》、《吹破天》、《射雁》等。
白建章,代表作《薛刚反唐》、《苦菜花》等等。
西河大鼓分几派?
西河大鼓的流派及代表人物有:朱(化麟)派、王(根元)派、李(德全)派、赵(玉峰)派、四十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专攻演唱短段落的马派。他们的演唱流传于北京、天津以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部分城镇。七十年代以来,杨雅琴、郝秀杰等青年演员对西河大鼓的唱腔、唱法也都有不同的创新。
西河大鼓的表演分为哪两类?
西河大鼓的表演,分“说书”和“唱段”两类。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早期,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如《杨家将》、《呼家将》等。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赵(玉峰)派,以及20世纪40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的专工短段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
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河大鼓艺术交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河大鼓艺术交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18687.html发布于 202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