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交流的艺术作品,中日交流的艺术作品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日交流的艺术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日交流的艺术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日交流特征?
吉备真备(日本奈良时代学者)年轻时,随日本第七次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长达17年。归国时,他携带近二百卷书籍,在日本大力传播唐朝文化。阿倍仲麻吕是同吉备真备一起入唐的留学生,学成后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官至秘书监,终老于唐。他同我国的著名诗人李白、王唯等友谊深厚,常彼此写诗相赠。那时日本人入唐的学问僧比留学生还多,目的是为了求佛法。空海就是这样的学问僧。他在日本时就研究中国文化,入唐后在长安西明寺学习佛法。回国时,他也带走许多佛经、诗文集。在日本,他***用汉字偏旁创造的日本字母,称为片***名。
鉴真本姓淳于,五十多岁时,在扬州大明寺应日本僧人约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他带去了许多佛经,对日本的佛教有重要贡献。日本佛教中的律宗,就是有他首创的。他用鼻嗅的方法为日本辨别了许多药物,日本的药商奉他为始祖。鉴真和他的***在奈良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7世纪中期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推行“大化改新”,向从***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属于传染扩散。
日本***下令仿效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国学。这一文化扩散过程属于等级扩散。
二、以民俗文化的发展为主进行交流,求同存异;
三、避免在军事政治等文化领域的接触,将自我的文化发展推向世界
四、为政治服务的同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相融合。
中国:盲目自负 日本:不敢轻视中国文化,且能将汉学很好地融合到他们的文化当中
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代表有?
中日交往从中国唐朝太宗时期开始 。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30年,舒明***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
遣唐使对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过哪些贡献?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嵯峨***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日交流的艺术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日交流的艺术作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sggw.com/post/14714.html发布于 2024-04-26